本文是:
护眼帮年的第19篇,
共字,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弱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经常能看到刚刚几岁的小朋友就戴着眼镜,有些时候,其中一只眼睛还被遮住...
怎么很多小宝宝才上幼儿园,就被查出患有弱视?
弱视是怎么回事?跟近视有什么不同?弱视能治好吗?
相信你有一肚子的疑问。
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弱视儿童数量已达万,弱视发生率约为2.8%,目前,弱视已经成为儿童眼病发病率中排名第二的疾病。
弱视和近视的区别
弱视是一种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的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之间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的视觉疾患,弱视患者视力经矫正后仍低于0.9。
弱视一般发生于处于视觉发育期的13岁以下的儿童。
弱视患儿不仅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精细的双眼立体视觉功能,双眼不能同时使用,或双眼无合作功能,不能看清物体的距离及高低,不能判断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医学上称为立体盲。
近视是由于眼调节肌肉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等原因造成眼轴变长引起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近视往往多发于学龄期和青少年。
单纯近视患者只要通过屈光矫正,远近视力都能达到正常水平,多有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和正常的立体视觉。
弱视的分类
(1)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导致的高度远视、近视,或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区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别太大,融合困难,日久发生弱视。
(2)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单眼,斜视会造成双眼看到的物象完全不同,引起视觉混淆,久之形成弱视。
(3)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长久产生弱视。
弱视发生的年龄
关键期:0-3岁,此阶段为弱视高发期,如果用眼不注意,如缺乏户外活动,看电视较多等电子产品的影响都易导致弱视。
敏感期:3-10岁,弱视产生的几率降低,但此时弱视的发现率较高。
成熟期:10-12岁,如果10岁前视力曾经正常,以后不会再有弱视。
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弱视的方法
(1)视力检查法
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三岁儿童视力正常值为0.6;四岁儿童视力正常值可到0.6-0.8;五岁儿童可达到0.8或者更好;六岁儿童视力发育接近完成,大部分可达到1.0。
弱视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依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对弱视的定义,3岁以下儿童视力低于0.5,4岁至5岁低于0.6,6岁至7岁低于0.7,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2)异常行为观察法
弱视儿童往往有除了视力低下以外的其他表现,如眯眼、斜眼、歪头视物、眼睛惧怕阳光、看物体时会凑很近等。如果发现宝宝们有上述异常行为,医院眼科检查确诊。
弱视治疗的主要方法
屈光矫正
通过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改善眼睛聚焦能力,以便在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物像。
单眼遮盖
当患儿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时,盖住视力达0.9以上的健康眼,可以解除健康眼对差眼的抑制,让差眼得到更多锻炼而提高视力。
针刺治疗
通过针刺干预治疗,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加强对视皮层的保护和营养作用,拮抗弱视剥夺效应。
光栅训练
采用多媒体方式,集视觉生理刺激、精细目的训练及立体视训练为一体,将电脑游戏和视觉训练相结合,以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目前很多儿童弱视治疗仪都是采取该种方式。
帮主讲堂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眼病,若不及时治疗,生活和学习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弱视治疗效果与治疗年龄关系很大,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一般3-6岁是弱视的最佳治疗期,超过12岁基本无法治愈。
此外,对于弱视患儿而言,弱视的治愈只是表明其视觉分辨能力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其眼睛结构的必然正常。
所以,如果小孩眼睛还存在由于结构缺陷而致的“度数”,就需要继续佩戴眼镜,否则容易导致弱视复发而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张素雅.12岁以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发病调查及弱视训练对其调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34(7).
[2]WebberAL.Thefunctionalimpactofamblyopia.[J].ClinicalExperimentalOptometry,.
[3]ReadSA,VincentSJ,CollinsMJ.Thevisualandfunctionalimpactsofastigmatismanditsclinicalmanagement[J].OphthalmicandPhysiologicalOptics,,34(3):-.
[4]BeeYS,TsaiPJ,LinMC,etal.Factorsrelatedtoamblyopiaincongenitalptosisafterfrontalisslingsurgery[J].BMCOphthalmology,,18(1):.
[5]HunterD,CotterS.Earlydiagnosisofamblyopia.[J].VisualNeuroscience,,35:E.
[6]DHunter.Amblyopia:Thecliniciansview.[J].VisualNeuroscience,,35: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