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二十几年的电视,十几年的手机,眼睛视力还是5.1、5.2。”原来真的有不近视体质!长期不科学使用眼睛,视力却没有受损,听起来着实让人羡慕,真有这样的“天选之子”吗?今天,这个话题冲上了热搜。
对此,医院的陈医生表示,还真有这么一群人,拥有不近视体质。陈医生表示,谈到近视,就必然要提到远视储备。大部分孩子在出生后,眼睛都处于远视状态,这是正常现象,被称作“远视储备”,是眼睛自带的一笔宝贵财富。远视储备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耗,不同的消耗速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近视。
“远视储备就好比银行卡上的钱,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是在‘花钱’。如果钱花的过快,加上目前又没有任何方法‘赚钱’。卡里的钱就会被快速花光,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近视。”陈医生解释。
那为什么会有一部分人怎么“花钱”都不近视?陈医生分析,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第一,小时候这类人有高度远视,也就是钱怎么都花不光,但会引起弱视,治疗好,到成人后视力稳定,自然不近视。
第二,有类人群中度远视,并且幸运地没有引起弱视,储备足以支撑到18岁以后视力稳定,也不会近视。
第三,还有一类人群,其实已经是近视的状态(即眼轴长),但因为他们的角膜曲率平,代偿了近视度数,因此自我感官也是不近视的,这跟近视飞秒激光手术是一个原理。
“不近视体质,虽然让人羡慕,但上了40岁以后,可能他们会出现看近不清,调节不足,老花会来得比别人更早一些哦。”陈茹茹说到。
但毕竟,不近视体质的人还是少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越来越低龄化、重度化,成了让人头疼的现象。
“近视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孩子遗传近视的概率会增加,但眼下,大部分孩子的近视还是后天因素影响居多。”陈茹茹坦言,“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学龄前过度教育、睡眠时间不达标、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用眼习惯,都是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防控近视,就要从源头上防控不良用眼习惯。”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金晶
编辑:韩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