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01
腹痛
腹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以胃脘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发生于胃脘以下、脐部以上部位者为大腹痛;发生于脐周部位者为脐腹痛;发生于小腹两侧或一侧者为少腹痛;发生于脐下腹部正中者为小腹痛。
腹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上大致分为内科性与外科性疾病两大类,又以内科性腹痛中的再发性腹痛最为多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年长儿多能自诉腹部疼痛,婴幼儿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常以无故啼哭为主要临床表现。
02
辨证论治
一、腹部中寒1、症状:突发腹痛,疼痛剧烈,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辘辘,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伴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紧,指纹色红。
2、处方
组成:白胡椒9g,艾叶15g,透骨草9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3~4沸。取出药汁,倒入盆中,熏洗小儿双脚,水凉为止。每日1剂,每日3次,连用2~3日。
功用:疏风散寒,理气止痛。
二、乳食积滞
1、症状:脘腹胀满,按之疼痛加剧,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粪便臭秽,夜卧不安,舌质偏红,苔厚腻,脉沉滑,指纹紫滞。
2、处方
[处方1]
组成:皂角、莱菔子、韭菜根、生姜、葱白各适量。
用法:药浴法。上药煎汤两次,混合两次药液备用。让患儿伏在药盆上,熏蒸腹部,其周围以毛巾盖严,减少热气散失,待药液温热时,用毛巾蘸药水洗浴腹部,每日1~2次。治愈为度。
功用: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处方2]
组成:莱菔子30g。
用法:足浴法。上药浸黄酒中,取出滴入温水中足浴,也可浴后擦隐白穴。
功用: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三、胃肠结热
1、症状:腹痛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喜冷饮,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
2、处方
组成:鲜小蓟30g,大黄10g。
用法:熏洗法。上药加清水ml,煎沸5~10分钟。连渣倒入痰盂内,令患者趁热坐在痰盂上熏蒸肛门,待温,再淋洗肛门,每次熏蒸15~30分钟。不应,次日再如法用1次。
功用:泻热通便,导积止痛。
四、脾胃虚寒
1、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得食稍缓,面白少华,精神倦怠,手足不温,乳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
2、处方
组成:胡椒、吴茱萸各30g。
用法:药浴法。上药加清水mL,煎煮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儿腹部,待温时,浸泡双足,每次熏洗20分钟。每日1剂,浸浴1次,治愈为度。
功用: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组成:黑附子12g,吴茱萸、桂圆肉、胡椒、干姜各10g。
用法:足浴法。上药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敷中封穴上,外加热敷。
功用:温中理牌,缓急止痛。
组成:吴茱萸、小茴香等分适量。
用法:药浴法。将上药用水煎,取汁ml,待水温适宜用毛巾擦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五、气滞血瘀
1、症状:腹部刺痛或胀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腹部有癓瘕结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2、处方
组成:透骨草、延胡索、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9g。
用法:药浴法。将上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乘热熏洗或溻溃患处,每日2次,每次1~2小时。治愈为度。
功用:活血散瘀,舒筋止痛。
组成:小蓟60g,益母草30g,牛膝15g,车前子10g,血余炭3g。
用法:药浴法。将上药加清水ml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下腹部。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活血散瘀,舒筋止痛。
组成:莱服子g,生姜60g,葱(连须根)g,白酒1杯。
用法:药浴法。将上药加清水ml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下腹部。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理气止痛。
组成:陈皮、枳实、木香适量。
用法:药浴法。将上3药装纱布包内,放进热水浴池半小时后应用。可进入药池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理气止痛。
-END-
来源:侯江红、朱珊《小儿药浴法》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