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01
泄泻
泄泻是小儿脾系疾患中一种常见病证,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二季发病率高。不同的季节发生的泄泻,表现有所不同。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2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02
辨证论治
一、湿热泻1、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秽,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哭,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2、处方
[处方1]
组成:葛根50g,车前草g,白扁豆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20~3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温洗双脚(过足踝),水温保持在30℃上下,每次熏洗30-60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度。
功用: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处方2]
组成:茜草30~60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水连煮3次,去渣混合,待温频洗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连洗3-4日。
功用: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处方3]组成:金丝草30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水ml煮5-10分钟,去渣,待温频洗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连洗3~4日。
功用: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处方4]组成:新鲜葎草~g。
用法:足浴法。上药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内,加清水ml煮30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频洗双足及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每剂用2次,重者每日3次,治愈为度。
功用: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二、风寒泻
1、症状: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处方
[处方1]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成:藿香9g,苏叶6g,炙甘草6g,白芷9g,生姜6g,半夏6g,茯苓9g,陈皮6g,大枣2-3枚。
用法:蒸气熏法。取上药加入清水0~0ml煮沸,取药液倒入有嘴壶中,盖住壶口。趁热将壶嘴对准患儿口鼻熏蒸,并令患儿深吸之,熏蒸至药凉。每日1剂,早晚各1次,治愈为度。适用于年长儿。
功用: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2]
组成:白胡椒9g,艾叶15g,透骨草9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3~4沸。取出药汁,倒入盆中,熏洗小儿双脚,水凉为止。每日1剂,每日3次,连用2-3日。
功用: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3]
组成:刺蒺藜30~60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30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液倒入盆内,温洗双下肢,并不断搓洗足底、足背及腓肠肌,每次洗浴15~20分钟。每日1剂,每日洗2次,5~7日为1个疗程,均在1~2个疗程内治愈。
功用:祛风除湿,调理肝脾。
三、伤食泻
1、症状: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2、处方
组成:黄荆叶30g,木瓜50g,辣蓼草50g。
用法:熏洗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20-3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温洗四肢,水温保持在30℃上下,每次熏洗30-60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度。
功用: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四、脾虚泻
1、症状: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2、处方
[处方1]
组成:白胡椒9g,艾叶15g,透骨草9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2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盆中,熏洗小儿双脚约10分钟。每日1剂,每日3次,连用2~3日。
功用: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2]组成:透骨草15g,艾叶9g,桂枝9g,川花椒9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20~3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温洗双脚(过足踝),水温保持在30℃上下,每次熏洗10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度。
功用:温脾暖胃,助阳止泻。
五、脾肾阳虚泻
1、症状: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2、处方
[处方1]
组成:人参5g,干姜5g,五味子15g,赤石脂15g,苍术20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20-3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温洗双脚(过足踝),水温保持在30℃上下,每次熏洗30-60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度。
功用:温肾暖脾,助阳止泻。
[处方2]
组成:鬼针草60g。
用法:足浴法。上药加入清水ml,煮沸20-30分钟。取出药汁0ml,倒入盆中,温洗双脚(过足踝),水温保持在30℃上下,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度。
功用:暖肠止泻。
-END-
来源:侯江红、朱珊《小儿药浴法》
编辑:细辛妹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