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显斜是一眼的视轴有明显的偏斜,这种偏斜是不能被融合机能所克服的,患者丧失了双眼单视功能,融合功能也不健全或完全丧失。有时隐斜患者,亦可经过间歇性斜视逐渐变为恒定性斜视。
儿童中斜视的发病率较高,据北京医学院统计,3岁-6岁的儿童斜视发生率占1%,国外报导可高达2.7%-7.2%不等。刘家琦教授呼吁:“斜视一旦确诊,即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以期获得提高视力,促进双眼单视和增加美容的机会及可能性。”那种认为孩子大了,通过自觉克制,斜视便能自行消失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显斜分为那几类呢???1.根据视轴的偏斜方向,可分为内斜、外斜、垂直斜,垂直性斜视绝大部分是麻痹性或不全麻痹性的。
2.根据斜视发作的时间,可分为间歇性、恒定性及周期性。间歇性斜视与儿童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如疲劳、发烧、断奶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出现偏斜。也有的患儿固定在一天或某一时间出现偏斜,据临床观察,以下午多见。如偏斜隔1天-2天出现一次,为周期性斜视。
3.根据固视性质,可分为单眼斜与交替性斜两类。单眼斜者,固定一眼注视,另一眼为斜眼,交替性斜视可以随意用任一眼进行注视,而另一眼处于偏斜位。
4.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又可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问什么是共同性斜视呢?共同性斜视只是一种眼位的分离,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发生障碍,而神经核、神经干及肌肉基本正常。用任一眼注视时,斜视角即集中到另一眼,两眼斜视度数相等,即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这类斜视绝大多数发生在儿童双眼视觉开始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一般在2岁-5岁之间,其中以2岁-3岁发病占绝大多数。另外尚有少数轻度肌肉不全麻痹的患者,经过代偿性转变成为共同性斜视,临床称为继发性共同性斜视。
2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有哪些呢???
病因:共同性斜视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光。
1.解剖因数
眼外肌发育或肌肉附着位置的异常均可导致眼位的异常。如内直肌肥厚可形成内斜视、菲薄多为外斜视,又如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越近,内斜度数就越大,附着点距角膜缘越远,发生外斜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调节因素
部分患者的眼位不正是由于调节与辐辏的比例失调引起,如未经矫正的中度远视病人,为了看清物体,就必须加强调节,过多的调节必然产生过多的辐辏,从而发生内斜视。未经矫正的远视患者由于不需要或较少需要调节,因辐辏功能的不足,常可导致外斜视。
3.融合机制缺陷
融合功能是人类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视中枢的高级功能,在婴幼儿期间由于这种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仍处于比较脆弱阶段,任何对视觉发育的不良影响均可导致融合机能的紊乱而发生斜视。
4.双眼反射障碍
因双眼单视及融合功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双眼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在此期间屈光间质发生混浊或视网膜黄斑区发育异常,以及较大的屈光参差等感觉或运动方面的障碍即可导致眼位的异常。
5.诱发因素
在视觉发育过程中,婴幼儿发生高烧、惊吓、外伤以及营养的缺乏亦可引起斜视的发生。
6.遗传因素
共转性斜视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我国赫雨时报告为6.3%,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遗传异质性的可能。
共同性斜视怎么分类呢
分类:共同性斜视的分类方法较多,我国目前多根据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杭州会议通过的分类方法:
《1、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又可分为:
①先天性内斜视
②后天性内斜视
a.调节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又可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b.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C.非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又可分为集合过强型与分开不足型
d.继发性内斜视
③特殊型内斜视
《2、共同性外斜视》
①原发性间歇性外斜视
a.分开过强型
b.集合不足型
c.基本型
d.类似分开过强型
②原发性恒定性外斜视
③继发性外斜视
④先天性外斜视
《3、其他》
①周期性内斜视
②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③微斜、单眼固视综合征
这么多分类是不是都糊涂了呢?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如:某3岁的患者,发现斜视前来就诊,
眼位:裸眼照影交替性内斜15度,
经散瞳后查眼位:交替遮盖内影斜。中度远视状态。
这位患者就属于调节性内斜视。后期给予正确的眼睛处方戴镜,斜视是可以治愈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们还有很多的眼睛科普知识需要学习,期待您的下一篇科普文章。
今天给大家普及了显斜与共同性斜视,斜视分类多而且复杂,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对斜视有所了解,后期我们会再重点普及共同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外斜视的科普。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来源:陈林义工作室
中外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