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其治愈的关键。年龄越小,视力重新发育和视功能重建的机会越大。目前,包括配戴眼镜、传统遮盖以及精细目力训练的综合疗法已成为治疗小儿弱视的主流方法,但是低龄儿童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差,是否可以通过辅助口服一些有助于黄斑发育的药物来增强单眼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我们对就诊我院门诊的低龄单眼弱视儿童在给予综合治疗外,同时给予口服叶黄素,观察其临床疗效。
1.对象选取年1月至年9月在首都医院眼科就诊的轻、中度单眼弱视患儿45例(除外旁中心注视,全部为5~7岁的低龄患儿)为观察对象,其中屈光参差25例,斜视性弱视(内斜视)20例,屈光状态均为远视。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综合疗法+口服叶黄素组)患儿22例,对照组(综合疗法组)患儿2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初诊时的视力、弱视类型及程度均衡,具有可比性。
2.方法所有患儿常规眼科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点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每天3次,连续3天。配戴合适的眼镜,每月复查,记录1个月和6个月时的双眼视力,眼位,均由同一人检查。实验组除进行综合治疗外,同时口服叶黄素咀嚼片mg,1次/日;对照组只配戴眼镜、健眼单眼遮盖及弱视眼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穿针等)的综合疗法。遮盖方法为全天遮盖健眼,一般按照患儿年龄、斜视度、视力来确定健眼的遮盖时间。弱视判断的标准、分类和疗效评价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在年的会议制定的标准。弱视治疗疗效的评价标准为: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仅1行;进步: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或以上。
结果视力变化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视力变化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有效率36.36%,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30.43%。2.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视力变化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4.95%。眼位变化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中,内斜视患儿的单眼远视性屈光不正得到矫正后,在1个月和6个月复查时,斜视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每组在6个月复查时均有6例患儿眼位表现正位。没有出现外斜视情况。
结论弱视发生率为2.83%[1],全国弱视患儿现约有万。人类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为3~4岁,敏感期为7~10岁[2]。所以抓住视觉发育的关键敏感期进行弱视治疗非常重要。传统综合疗法仍被视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弱视治疗方法。屈光不正的矫正是弱视治疗的基础,对于单眼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疗法最为适用,对于大部分低龄儿童,治疗效果良好。但是部分患儿家长反映孩子配合程度差,短期内效果不佳。
叶黄素是一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抗氧化剂。叶黄素对视网膜中的黄斑有重要保护作用,缺乏时易引黄斑退化和视力模糊,进而出现视力退化,近视等症状。叶黄素与某些眼病直接相关,并对婴儿视觉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叶黄素对眼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抗氧化剂可抑制有害自由基的形成,以及光保护作用。处于眼球发育期的儿童,叶黄素的摄入不足或过度消耗所形成的“光”伤害,是导致近视、弱视发病率接近60%的基本原因。叶黄素在人体内主要参与构成视网膜中黄斑色素,分布在黄斑区和整个视网膜中,黄斑区叶黄素浓度达1mmol/L,对维持正常视觉起重要作用。年哈佛大学Handelman博士等人研究发现:人类视网膜中叶黄素浓度越高视觉敏感度越强。已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出生后缺少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可导致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解剖学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仇秀云等对单眼弱视的学龄期儿童进行综合治疗1~2年,治愈率为63%,其中6~12岁的弱视儿童治愈率高达76%。我们对进入本研究的患儿采用配镜后健眼全天遮盖,并配合以穿珠子、穿针等精细目力训练的综合治疗,并给予实验组患儿口服叶黄素咀嚼mg,1次/日,辅助治疗弱视,结果显示:口服叶黄素1个月和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视力比较,有效率差异并无显著性,但口服叶黄素的实验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高达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95%。尽管本研究患儿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及斜视性弱视,理论上治疗效果比屈光不正性弱视差,但由于弱视程度相对轻,而且都为中心注视,所以治疗半年两组即显示良好效果,而且治疗结果说明叶黄素具有一定的生理功效,且无毒安全,作为弱视治疗的辅助药物有应用前景。但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应用来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弱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视力提高或正常后,应当及时应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尽早建立双眼立体视功能,促进立体视觉发育,有利于弱视治愈及疗效的巩固。立体视觉的发育和精细立体视锐度的形成有赖于准确协调的眼球运动功能以及双眼黄斑中心凹注视,所以弱视的巩固治疗过程中继续给予口服叶黄素,对于低龄儿童的视觉发育有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