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早熟而千年盘旋的文明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一个早熟而千年盘旋的文明黎荔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梁漱溟曾借助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强调中国和印度文化都是“早熟”的文化,因为拿出太早,所以步骤凌乱,以至后来“停滞不动”。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这是梁漱溟学术研究上没有改变之根本观念。早熟有早熟的代价,就是太早形成了路径依赖,导致在此路上,走不出去,遂陷于盘旋不进。梁漱溟不认同社会演进观念中的“恒进步论”。他这样说:“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一天一天都在前进中,动辄说‘历史车轮’如何如何。这真是笑话……照我的论证,中国后二千年历史即陷于盘旋不进之中。”他坚持认为中国是“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即此盘旋不进之表露”。梁漱溟说到的“盘旋不进”、“停滞”,让我想到英国经济学家、政治社会学家白芝浩(WalterBagehot)在《物理与政理》一书中,也曾言及东方诸文明似乎皆突然止于不当止,那本书中也没说出是什么原因。还有法国学者佩雷菲特也写过一本著名的《停滞的帝国》,写的是乾隆时期大英帝国派马戛尔尼出访中国时的事。“停滞的帝国”这个词描绘了西方人眼中的大清帝国。黄河流域孕育的文明,的确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早熟的文明。同恶劣气候和洪水泛滥的斗争,使得中国人的治水、历算、土地测量以及农业耕作、饲养家畜、制陶冶炼等等技术,比西方早成熟至少一千年。在西方世界还是一片浑沌和混战的年代,中国文明已在领先多少个世纪的时间里向世界证明了它的成功和完美。然而19世纪打破了这一切,当西方经历了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科技发展之后,那个曾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思想大爆炸的中国却仿佛停滞了一样。当时对晚清社会进行观察的中外学者似乎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停滞。到达某一发展阶段就停滞不前,这是文化早熟所要付出的代价吗?早熟本身,就意味着含有不成熟因素,当然其表现及内涵比一般的成长要丰富。早熟是有内在压力的,关于不成熟的内在特质所造成的压力,这在现代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以及文化哲学中已被证实。早熟之人,通常具有超越其成长阶段的成人化认知,早早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从而待人圆滑,处事干练,世故而老到。早熟的人抑郁深沉的多,早熟的文化矛盾性内耗多。无论是早熟之人还是早熟之文化,都是极有城府与心机的。对谋略和人性认知之透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早熟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两千多年前《孙子兵法》、《鬼谷子》等一系列经典的问世,就标志着中国的权谋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中国早熟的文化在理论上统一了人、社会、宇宙,造就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类世界史再无二例的、在动荡中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19世纪以来,中国被动地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晚清是这一系列过程加速反应的年代。当过晚而又过快地卷入了“全球化”,当军事的、文化的、思想的冲击裹挟而至时,我们这早熟的文明和社会已不足以应对这一切。多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当时的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热切呼唤“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在梁漱溟看来,20世纪人类仍面临着开发自然的阶段,所以侧重物质的西方文化正当其时。中国文化还没解决物质文明的问题,就走向了精神文明,因而不合时宜;印度文化亦然,且更甚。两者都带有明显的非物质倾向,故而都是早熟的。在这个立场上,梁漱溟认为应该“身先心后”,必先发展科技而后人文。但他并不是贬低中国传统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古圣人的安排”虽因超前而难以实行,表现出“文化很低的样子”,实则是“极高明的一种生活”,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详于人事而疏于物理,是一种未来型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曲折的表现,却也是梁漱溟思路的关键,即早熟的中国文化如果解决了物质问题,也就从生不逢时转为生逢其时。而中国制度中优秀的“文明”一面就可以被唤醒,变为可以行远的世界“文化”。当然,梁漱溟也并非仅仅强调中国文化那理想的一面。他一向说早熟的中国文化是“一步登天”,没经历一些必要的发展阶段。西洋社会虽然也有诸多问题,但不“早熟”的西洋文明反而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正常发展”方式。“要知走路慢者,慢慢走,终有一天可以到达那地点;若走向别一路去,则那地点永不能到达。中国正是后一例”,这是梁漱溟先生的原话。什么是早熟儿童?身体发育未充而智慧早开者,其成长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记得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二百五十年前,就明确的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卢梭《爱弥儿》)当然,“很快会腐烂”说得有点极端,现实未必是这种极端情形。用什么来描述早熟好呢?我想起以前吃过的越南米粉。越南早熟的稻米远没有中国北方出产的大米甘香饱满,也不及泰国大米的香糯柔软,做成的米饭看起来白得诱人,嚼起来却粒粒不饱满,煮熟的饭容易烂,不成颗,而且味道淡,因为越南米多为三季稻,生产期较短所致。为了调节稻米的口感,作为越南国粹美食的河粉应运而生。越南河粉喜欢放在各色高汤中,配以各式食材,鲜香满口,享誉世界。如早熟的稻米可以做成河粉,早熟的孩子、早熟的文明,也能开拓出一条特定的发展道路,甚至发展得比正常的更为高明亦未可知。但是河粉终究是河粉,白米饭终究是白米饭,回归到主食本色的时候,长短高下,无所遁形。就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子有千种做法与吃法,面条有千种做法与吃法,酒令、食歌、谜语、对联、气功、养生、杂技、曲艺、音律、武术、生肖、茶道、旅行、戏法、风水、符咒、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千变万化,广博无端,浩如烟海,但我们也有文化创造中的许多重大缺项,以及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直达天花板的“停滞”问题。所以梁漱溟曾说:“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亦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产生出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世界各地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共时的过程,在远古时期,那些率先达到更高组织水平的民族,那些幸运地创造或形成了更强调团结而压抑个人创造性的习俗制度的民族,成为了民族之争中的胜利者和征服者。如歌德所说的,在审美标准上,当欧洲人还在丛林中奔跑时,中国人已有优美的传奇故事了;爱因斯坦说,希腊哲学家们通过逻辑体系发现的东西,中国的先哲们全都先做出来了,中国文化没有经过以逻辑科学作基础、技术为应用、创新为先导、法律为保障的社会大生产的历史阶段,就直接进入了以天人合一为前提,运用各种艺术形式、道德方式方法进行社会整合的精神文明水平较高的历史阶段。一代一代的人是沿着同一条路次第走来的,但总是有人不走寻常路。文化演进在世界各地循着一条路线,各阶段是固定的,在时间上有些民族进得快,有些进得慢,但都会逐段前进,可是,要在社会阶段中安插中国却不可得,因为早熟的中国太古怪,太奇特,是一个越级发展的文明,也是一个千年盘旋的文明。既然是越级发展,也就意味着下一步的跃进难以规划,于是有可能长时间陷于盘旋不进,除非外力推动。一个非正常发展的社会怎样向正常发展的社会靠拢而依然保持其文化主体性?从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已苦苦求索了一百八十年,至今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zzbx/7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