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遗尿症治疗进展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nocturnalenure?sis,PNE)是指超过5岁的儿童发生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没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间期,并且除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病变。PNE为儿科常见病。7.5岁儿童发病率可达15.5%,1%的儿童可伴严重日间尿失禁症状。尽管遗尿症有自愈倾向,但仍有0.5%~2.0%的患儿症状持续至成年遗尿不仅导致患儿情绪沮丧、自信心差,并可加重家长焦虑程度。目前PNE发病机制主要与夜间尿量增多、膀胱功能失调及觉醒困难有关,遗传、肥胖、睡眠呼吸障碍、心理行为因素等也参与其中。针对这些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生活行为训练、唤醒训练、药物治疗以及针灸治疗等。现就其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一、生活行为训练

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在保证儿童整体饮水量的同时,睡前限制水分摄入,同时限制含咖啡因液体摄入。鼓励日间定时排尿,每隔2~3h排尿1次,避免因尿急而出现尿失禁,睡前排空膀胱等均有利于遗尿的控制。遗尿日记用以记录日间饮水量及尿量、夜间尿量及有无尿床,以评估日间最大膀胱容量和夜间尿量,了解有无膀胱功能失调及夜间多尿的发病机制参与其中,同时还可记录排便情况,了解有无便秘。另外,由于唤醒治疗依从性差、退出率高,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中约30%为不正确服药者,患儿依从性也常被家长和医生高估,因此,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对此种情况,遗尿日记也有所帮助。适当地采用奖励正反馈机制训练患儿做出理想的行为,如适当饮水、睡前排尿、参与治疗,目的是对不尿床的夜晚进行强化并减少尿床的负面影响,具有独立的治疗效果。在膀胱无残余尿前提下,于日间出现尿意时尽量延迟排尿时间,通过憋尿训练可增加膀胱容量。排尿时主动使尿流中断可以训练盆底肌肉、括约肌功能。这些膀胱训练均有治疗作用。

二、唤醒训练

唤醒训练采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等原则,要求患儿听到报警器或闹钟响声后立即起床,终止刺激声音,及时中断尿流,并走到厕所排尿。目的是使患儿形成“声音刺激-尿意-觉醒-排尿”的条件反射,促进患儿夜间排尿控制能力的学习。另外,唤醒训练还可以通过增加膀胱最大储尿量治疗遗尿症。唤醒训练是遗尿症的一线治疗,也是长期有效的治疗方式。Glazener等系统评价发现,与不治疗相比,唤醒训练对2/3的患儿有效,且停止治疗后约1/2患儿仍不尿床。与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相比,唤醒治疗长期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虽然唤醒训练优于不治疗,但是不同的唤醒设备之间疗效没有显著差别。英国国家健康临床优化研究院(NICE)及国际尿控学会(ICCS)均推荐使用唤醒训练治疗连续2~3个月或达到连续14d不尿床;但若连续6周使用仍不见效,可能预示唤醒训练对其无效。唤醒训练起效较慢,需家长配合,帮助患儿对唤醒刺激觉醒去排尿,而不是仅仅关闭声音刺激而未被唤醒,因此,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以及医护人员定期随访而保证治疗依从性。对于家长和患儿缺乏积极性、家庭成员中因疾病或家长工作因素不能忍受睡眠中断的家庭,不推荐唤醒训练。通过唤醒训练治愈后复发的儿童,再次应用唤醒训练同样有效,过度学习(overlearning):在治疗成功后,开始逐渐增加睡前饮水量,作为遗尿症干预方式之一,与唤醒训练共同应用可降低复发率。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DDAVP、抗胆碱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3.1DDAVP

DDAVP是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其结构上的改变增加了其抗利尿作用,并避免了升压作用。部分遗尿患儿抗利尿激素周期性分泌节律消失,夜间分泌量减少,DDAVP正是通过补充夜间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遗尿症时,DDAVP应在睡前使用以发挥作用,并在服用前后限水,以避免药物性高血压的发生。DDAVP也是原发性遗尿症的一线治疗方法。Cochrane数据库系统综述报道,DDAVP可使约20%患儿连续14d不尿床,而安慰剂仅为2%。与唤醒训练相比,DDAVP起效更快,总有效率与唤醒治疗相似,但更易复发。一项对例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发现,DDAVP逐渐撤药较立即停药复发率降低。DDAVP的治疗疗效与剂量相关,随着剂量增加,遗尿夜晚数呈线性降低,28%的患儿应用0.2mg口服时,遗尿夜晚数可下降50%。通常认为,DDAVP对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患儿起作用,但有研究发现,DDAVP对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遗尿症患儿同样有效,原因可能为DDAVP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睡眠深度利于唤醒遗尿患儿。DDAVP副反应主要为水中毒,应用DDAVP时,如过度饮水可导致低钠血症,引起脑水肿、惊厥等。但随机对照试验中没有相关副反应的报道,也没有患儿因副反应而停止治疗的报道,从而提示实际应用DDAVP的安全性。

3.2抗胆碱能药物

包括奥昔布宁、托特罗定、丙派维林等,具有松弛膀胱平滑肌作用,能够治疗因逼尿肌过度活跃以及膀胱容量不足而造成的日间尿失禁和夜间遗尿。抗胆碱能药物不仅对非单一症状性遗尿症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单一症状性遗尿症患儿可能也存在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难治性单一症状遗尿症患儿进行憋尿控制训练后,对其中膀胱容量增加少于10%的患儿加用奥昔布宁,结果79.4%的膀胱容量达到正常。但也有临床随机试验得出结论为,单纯抗胆碱药不能增加憋尿训练容量或最大膀胱容量。抗胆碱能药物并非遗尿症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对治疗抵抗者,抗胆碱能药物联合其他有效治疗可增加遗尿的缓解率。两个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发现,奥昔布宁联合丙咪嗪疗效优于丙咪嗪单独治疗,且复发率更低。抗胆碱能药物的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等,因此,在治疗前需警惕便秘或同时治疗便秘。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儿应定期检查残余尿量,避免长期残余尿引起尿路感染。一些新型的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丙派维林等,副反应更小,与奥昔布宁相比疗效不一,但部分尚不适用于儿童,因此应用时需要慎重。

3.3三环类抗抑郁药

丙咪嗪及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对遗尿症治疗有效,与安慰剂相比能够将尿床次数降低至1次/周,但停药复发与安慰剂组无差别。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多种严重副反应,如心律失常、低血压、肝损害和中枢神经抑制、药物过量中毒等,因此,临床仅用于治疗药物抵抗的病例,并建议逐渐减量,在高剂量应用时应监测心电图。

四、中医中药

根据中医理论,遗尿症可分为肾气不足、脾肺肾气虚等类型,根据不同分型给予温肾固涩、培元益气等治疗。以往报道的成方有:缩泉止遗方、宣肺温肾止遗方、温肾健脾方等。推拿、捏脊等联合中药治疗对遗尿症也有一定作用,但多为小样本观察试验。针灸治疗作用较明确,其机制争议尚多,可能是通过刺激一些神经化学物质(如β内啡肽、脑啡肽、5羟色胺)、释放而起作用。同样,针灸治疗证据质量也较差。

五、去除影响因素

5.1便秘

便秘是遗尿及治疗抵抗的危险因素,与遗尿症、下尿路症状密切相关,高达22.5%便秘儿童有夜间遗尿,纠正便秘有利于遗尿症的好转。

5.2心理疾病

遗尿儿童合并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增加,心理疾病是遗尿治疗抵抗的危险因素。ICCS推荐对遗尿症儿童应用家长问卷进行心理评估。如有明显症状,则应进行全面评估,确诊行为或情绪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确诊后要进行专业咨询和治疗。NICE指南也推荐治疗相关合并疾病,认为能够增加遗尿症治疗依从性。

5.3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中气道阻力增加如习惯性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均能增加遗尿风险,成功治疗这些呼吸道疾病后,遗尿可改善甚至治愈,因此,在遗尿治疗前,全面了解患儿夜间睡眠呼吸状况有利于遗尿症的治疗。遗尿症是困扰很多儿童及家长的常见疾病,尽管有自愈倾向,但症状严重以及非单一症状性遗尿者症状仍容易持续,对于这部分儿童治疗应立即开始。而且,随着遗尿治疗的成功,患儿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并尽快改善尤为重要。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唤醒训练及DDAVP。唤醒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且副反应小,但起效较慢,容易降低患儿及家长的治疗积极性。DDAVP依从性较好,短期使用即能使尿床次数明显降低,但停药后复发率高于唤醒治疗。唤醒训练和DDAVP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缓解率更高。在两种一线治疗选择上,对于夜间尿量较多的儿童可首先给予DDAVP,对于膀胱容量小但夜间尿量正常的儿童可首先选用唤醒训练,但在选择时需结合家长及患儿意愿和治疗条件。抗胆碱药物并非遗尿症的一线治疗,但对于非单一症状性遗尿症及膀胱功能失调者疗效较佳。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于较多副反应也仅推荐用于难治性遗尿症的治疗。中医中药对遗尿症也有效,但仍需更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并与其他疗法比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zzbx/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