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30年海来,海南卫生计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药晨信杯’建省30年——我与健康海南”作品征集活动,由海南省卫生计生委主办,海南卫生计生系统文学艺术体育联合会、《健康报社》海南记者站、海南省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会、海南广药晨菲医药有限公司、海南健康网共同承办。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是特区改革发展的历史,也是健康海南建设的历史。我们收集到的每个作品,都是一段个人或单位历史,都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我们从中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刊发,从中我们看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健康海南的浓浓深情和无限热爱。本期展现的是多位海南眼科人经历的健康海南30年沧桑巨变。
海南眼科30年潮起琼崖让更多人看见
王歆莲钟友廷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年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他借一首海南民歌歌词,迎四海嘉宾: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个“见”字开始的。
我们是眼睛上的舞者
“我就是要剑走偏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是邢健强,眼科医生。年开始在海南从医,到现在有38个年头。38年,可以说,我见证了建省后海南眼科的发展。
年轻的时候,医院进修。当时班上有15个来自各省的学生。教务科的老师问:哪个同学原单位没有裂隙灯的请举手。那个时候的我还拿着手电筒看病,明知道没有,也没有勇气举手。
年,我们科室只有一台裂隙灯、一个眼底镜和一个弧形视野计,眼压都是要手持的眼压计测量,而且这些医院有,其他地方基本要拿手电筒看病。那个时候还没有显微镜,我们的手术是肉眼开展,顶多是拿个猪鼻镜(放大镜)做。手术碰到没电,就只能打手电筒继续做。我们那个时候的手术刀就是鹰牌剃胡子刀片,这是常规的方案。刀片折成一小半,就用做手术了。90年代后,开展了显微手术,才开始用上不锈钢手术刀,但是经济条件有限,都是能省着用,就省着用。
90年代,我带队下乡搞防盲,去中部市县给老百姓做免费白内障手术,心里特别震撼。当地条件很艰苦,百姓都是铺草席睡的。很多患者都是双眼盲,白内障级别都是4级核以上。
年,我决定引进准分子激光到科室,新技术,一定要来的,就像人工晶体一样。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什么新技术我都第一个先上,责任我也第一个扛。不尝试,就没法提升,没法发展。
我已经站在医学讲台上讲了30年的课,如今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如今退休,仍不减对海南眼科的热爱,希望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于民。
医院义诊
“再困难,我都要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带回来”
我是陈海波,眼科医生。年开始在海南从事眼科诊疗工作,到现在已有34年。
建省前,省内做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大切口技术,做完手术没有人工晶体可以放,只能带厚厚的眼镜。碰到小儿白内障患者,手术还要做两次,不像现在一次就做完了。那个时候,手术的孩子很受罪。
当时单位的医疗条件也简单,整个科室只有一台裂隙灯,还是解放前的“老古董”——瑞士硬货,全科人共用。做手术碰到停电,就打手电筒做。
正好碰上“出国潮”,看电视上国外那么好,我也想出去看看。年底,我决定去日本留学。那个时候穷小子一个,边打工挣钱边读书。刚到日本眼科研究所进修,真是被那些先进的眼科设备震惊,那边的医生把做过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数以万计的人名刻在石碑上。而那时的海南,才刚刚开始有人工晶体植入术。年回琼,在指导教授等人的帮助下,把一些“二手”的眼科仪器从日本募集回来,当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可是再困难,都要把它们带回来。别看是“二手”仪器,我们见都没见过。出了国才知道,我们临床医学水平跟国外还是有差距的;也是出了国才知道,我们的基础医学教学真的非常扎实,让我在进修的时候稳步前行。
年,我参加国家防盲队下乡到中西部地区开展防盲工作,那边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次,一个老母亲带儿子来做白内障手术,手术完成后,除了身上穿的,我把能送的全送给他们了。
年,我参加“亮睛工程”团队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遇到一个老革命,手术做到一半突然坐起来,说不做了要回家。做到一半不做,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后实在不行,就连哄带骗,甚至“凶”他:不做完手术就是“反革命”!硬生生把老革命拉回手术床。哈哈,一个老革命,我们怎么忍心让他瞎掉呢。
随着省里的经济逐步发展,很多人才下海,诸多国际防盲项目的带动,现在的海南眼科水平已基本跟上全国水平、跟上国际眼科发展的步伐。
对未来的展望,觉得精力还可以,想再为海南人民服务几年。
对了,我唱《北国之春》很好听,要不要来一段?
“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真的是很勇敢,很有闯劲”
我是欧波,眼科医生。年开始在海南从事眼科诊疗工作,到现在已有33年。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海南到处都是工地,眼外伤特别多。做手术用的缝线特别粗,缝针很钝,没有手术显微镜。以前的手术刀,鹰牌的刮胡刀片,是大家的小“发明”,掰成小片消消毒就用做了手术刀。那个时候眼药水匮乏,术后最多滴一下氯霉素。做网脱(视网膜脱离)手术都是纯肉眼做,没有显微镜的,手术完病人的头部要固定三天,动都不能动。以前局麻药超敏反应很严重,大家都要把手术时间控制好,手术做越久病人越痛苦的,而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全靠医生的经验控制。
年,我去儋州两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给在校大学生做验光。后来我跟李树南主任一起给学生开展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早期矫正近视眼手术),用宝石刀,在显微镜下切割角膜,俄罗斯技术。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好勇敢,那些大学生也很有勇气,接受新的事物。
、年,我分别到北京、日本进修。出去了老外问:你是哪个专科的眼科医生。我说我就是眼科医生,到后来,才有了明确的专科方向。
年,我在西部地区开展0-10岁儿童沙眼流行病学调查。当地的条件艰苦到什么地步:一根短棍就能把家里衣服全部串完了。
以前是地方艰苦、病人艰苦、医生也艰苦,我们真是苦到一块儿去了。艰苦是艰苦,但是我们这些海南土生土长的孩子,真的是,很勇敢,很有闯劲。
30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海南省医疗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眼科也有了质的飞跃。设备更先进更科学,耗材工艺也越来越好,病人痛苦也减轻了。
对未来的展望,我觉得海南眼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前途一片光明。
医院义诊
“我们都很刻苦,都想为海南眼科干一番事业”
我是王康宏,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开始便从事眼科工作,已经当了36年的眼科医生。我出生在医学世家,当过“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从“赤脚”转为正规军。
年,毕业回琼分配到现在的单位,我选择了眼科。那时心理非常失落,相比广州,海南的医疗条件很简陋。
虽然很简陋,但是我跟我的同仁们都很刻苦,都想为海南眼科干一番事业,很想做事,当时胆子很大。没建省前,眼科人才少,得益于我们科室的老主任,放手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干。老主任敢闯的性格和严谨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学子。
据我所知,海南省第一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第一例虹膜周切合并视网膜光凝术就是我跟邢健强医生一起做的。
年,科里一个主任病了,另一个主任参加防盲工作,只有我一个人顶在门诊。那个时候胆子很大,科里人手紧张,上手术没有助理医生配台,我就拉着护士上台做助手。
年,医院有了第一部电梯。小楼渐渐代替了简陋的小平房,手术室也搬到外科楼里。
年,科室里大家集资买了视野计、眼底血管造影等辅助眼科检查的设备,在那个时候集资就是现在的“众筹”,是个很大胆的做法,我们走在了前面。后来通过科室集资、运用社会资本参与,我们引进了海南第一台准分子激光仪器,并聘请国内专家给予技术支持。我是第一批得到国家卫生部准予开展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医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科里的医生们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我们是海南眼科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敢闯敢做,敢为人先。
我最大的安慰,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服务了一方水土,做了36年的眼科医生从来没有出过大的医疗事故,老百姓认可我的技术。
“医院一级眼科医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是王开丽,我今年80岁了,我还奋战在眼科一线。
建省前两年,我从医院回到海南从事眼科工作。
建省初期,医院,整个海南眼科技术力量很薄弱,以五官科为主,不分眼科、耳鼻喉科,只有简单的检查设备,没有眼底照相,没有视野计,没有人工晶体,没有角膜移植技术。
建省后,白内障手术还是大切口为主,我常常下乡到各个市县手把手教当地眼科医生做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那个时候下面市县医疗机构连显微镜都没有,经济条件也比较艰苦,下乡手术都是自己带设备,当时的设备也比较简单。
那个时候什么类型的眼科手术都要做,作为科主任,下面的医生有什么困难都要找我,有的医生做手术做到一半出现困难,我在门诊出诊,都要回手术台处理。
以前一个早上只能做两三台手术,现在一天能做二三十台。以前白内障手术是到熟了才能做,现在是妨碍到日常生活就可以做了。以前近视眼手术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近视眼手术已经到达全飞秒的水平了。现在有专业的队伍,不能开展的手术极少了。
30年最深的感触,海南眼科医生个人技术的发展,眼科设备的进步都在与时俱进。随着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的建设,医院一级眼科医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知道,海南这一趟,我没有白来”
我是钟兴武,眼科医生,我是新海南眼科人。5年前,告别广州,我成为海南眼科的一员。
年底,我决定引进全飞秒激光治疗近视眼技术。从90年代的宝石刀切割角膜到飞秒激光定位消融,从制作角膜瓣到2微米微小切口,近视眼患者术后反应越来越小,并发症越来越少,视觉效果越来越好。
年11月,时任省卫生计生委党委医院病区调研,一位飞秒辅助角膜移植术后正在康复的患者,紧紧地握着隋书记的手,眼里满含着泪水说:感谢政府,感谢医生!这位41岁的患者,等了30多年,终于等到了重见光明的一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知道,一片角膜的到来有多困难;我也知道,一片角膜对一个生命的意义。
年5月,海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揭牌。原来眼科专科就统称“眼科”,如今已细分成眼表、白内障、近视屈光、眼眶与眼肿瘤、斜弱视、青光眼、眼整形等十多个亚专科。水平提高了,本省的患者不用再出岛看眼病,外地的患者也被吸引了过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年,我们牵头组建的眼科医联体已达6家,为更多基层眼科医生提供学习平台的同时,把新技术下沉、人才下沉,真正的帮助基层眼科医生提高技术水平。
医院建立这5年,我们开展了非常多的惠民工作,义诊活动都是深入到基层,老百姓很高兴常常给我们点赞,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我们见证了很多新技术的开展,全省眼科人齐上阵,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我觉得,海南这一趟,我没白来!
对海南眼科的展望,医院内搭建一支人才梯队,还要在全省范围内培养更多的眼科专科人才,进一步提升海南眼科整体的水平。
习近平主席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
海南眼科30年的发展,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发展的缩影。这个小小的影像里,记录了海南医疗领域的变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个小小的影像里,凝聚了海南眼科人敢于吃苦、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伴随着特区成长。
年底,琼州大地上矗立起了一栋眼科专科大楼,海南眼科站在新的高度,继续展望未来。小小眼科从五官科兄弟里的“小弟弟”,成长为各家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到最终发展为独挡一面的专科队伍,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海南眼科弄潮儿的梦想,平凡而卓越。
回首眼科三十载,不忘初心;展望眼科未来,奋楫争先。
(笔者手记:以上采访均来自受访者口述,经笔者整理而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