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儿童科普系列之家庭常备小药箱

作者说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经常会有朋友询问:家有宝贝,该准备哪些常用药物?回复的次数多了,就萌生了写篇科普文章的想法,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家长朋友们提供参考。在文章的开头,想要跟大家声明:这绝对不是在推销药品,文章里提到的都是儿童常用药物,在正规药店都可以买到!其次,文章里的用药建议综合了部分指南、文献、大咖科普和个人工作经验,如有考虑不周或者有异议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01

退热药物篇

在儿童家庭常备药箱中,如果只能推荐一种备用药,毫无疑问就是退烧药物。发热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我国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推荐:对于2月龄及以上、腋温大于等于38.2℃,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目前指南和儿科临床实践中,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有且只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发热时二选一,不能同时使用。前者属于非阿片类解热镇痛药,后者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种退烧药物,各有特色,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的应用历史比较长远,大家熟悉的扑热息痛即是对乙酰氨基酚。大于2月龄的儿童发热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口服,儿童常用的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林。不同的厂家剂型,药物浓度不同,使用时需要详细阅读说明书,根据公斤体重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用量。通常单次剂量为10—15mg/kg(最大单剂量mg),服药后30-60分钟起效,一般可降低1-2℃,持续时间约为4-6小时,药效过了可以再次使用,24小时建议不超过4次。肝功能异常者禁用。每种药物都有详细用药剂量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

2

布洛芬

布洛芬通常建议用于大于6个月龄的儿童,目前市面上儿童常用的商品名有美林、安瑞克。剂量为5—10mg/kg(最大单次剂量为mg),通常情况下60分钟左右起效,可有效降温1-2℃,3-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6-8小时。体温反复可再次服用1次,24小时建议不超过4次。肾功能异常者禁用。

不同厂家的药物用药剂量不同,使用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贴心提示:1.6个月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儿童发热,医院就诊,不推荐自行用药。2.原则上首选口服而不是肛门给药,只有不耐受口服,比如呕吐明显、惊厥的儿童需要联合使用镇静药物时才考虑肛门给药。如果居家使用肛门栓剂,也请只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这两种药物。3.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明确不推荐使用安乃近(俗称“退烧针”)、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等其他退热药,更不主张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松龙等)退热。一定不要迷信有“打了一针就退烧”的神药。4.发热的处理有几个大的新进展,包括:(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也就是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是根据孩子的舒适度。退热药不会缩短疾病时间,但会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不适,即使体温超过了39℃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觉得很不舒服,或者有惊厥的病史或家族史,即便体温没到38.2℃,也可以使用退热药。此外,目前不常规推荐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尽量单药使用。并且否定了物理降温(用降温贴之类冷敷产品,尤其是不能酒精擦浴)。所以,降温贴之类的,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5.一些中药制剂,虽然在药名上有时会有“退热”字样(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羚羊角粉等),但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退热药,更不是“低热时用的药”,都不推荐用来退热。6.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发热仅仅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明确发热的原因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比退热更重要,发热过程中水份的补充同样重要;医院的过程中出现了发热,使用退热药物并不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因为担心退烧后会影响看病就医、导致孩子高热惊厥的情况;如果父母工作忙,孩子由老人照顾,请一定把药物剂量刻度标好,避免用错药物剂量。

02

胃肠道备药篇

儿童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进食不当、感染、着凉、饮食结构不均衡等,都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因此,我家的药箱中,胃肠道用药也是常备药物。

01

腹泻类

1

口服液盐III

请注意,是口服补液盐III,不是I,也不是II。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外指南均指出:腹泻治疗首要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脱水,推荐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即口服补液盐III作为腹泻治疗首选药物,应该从腹泻一开始就给药。规格:5.g/包,用法:1包口服补液盐III加入毫升温水化开,分次口服,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最好每3-5分钟喂服1次,每次10-20毫升。儿童开始用量建议每公斤体重50毫升,4小时内服用。后续具体用药剂量需要在医生评估宝宝脱水程度后指导使用。

配好的溶液可以隔水加热,不建议再加热水稀释

2

蒙脱石散

用于儿童腹泻时辅助用药,覆盖消化道表面黏膜,恢复、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商品名为思密达和必奇。建议空腹或者2餐之间服用,常规包装每袋3g,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以上,每日2-3袋,均分三次服用;或遵医嘱。为达到有效的浓度,用药时建议1袋蒙脱石散加入50ml温水中,服药前需要摇匀。

在这里需要郑重提醒家长朋友们的是,孩子出现腹泻症状,建议先用保鲜袋医院化验便常规,明确腹泻性质。如果是粘液血便,这种情况不可以随意服用蒙脱石散,避免细菌在肠道内积累,毒素吸收引起严重感染。蒙脱石散请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用的蒙脱石散品种

3

益生菌类

益生菌的种类真是太多了!益生菌对腹泻的治疗作用目前尚需要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推荐使用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用于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预防。我的建议是:学龄前儿童,可以准备布拉氏酵母菌(亿活)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培菲康)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妈咪爱),这几种药均为颗粒制剂,适合于小儿服用,具体用法请看说明书或者遵医嘱。像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如果不是冷藏的,不要买,买回家之后也需要冰箱储存。想额外提醒大家的是:一定不要神化益生菌,尤其是某些代购、母婴店推荐的全能型进口益生菌,购买一定要慎重。如果某种东西,成份、来源不明,连说明书都看不懂的话,请一定不要给孩子使用!

比较推荐小宝宝使用的治疗型益生菌

02

便秘类

有过便秘困扰的儿童,可能会比腹泻的还多。家中建议备1—2支儿童装开塞露,以备燃眉之急。

1

开塞露

开塞露是甘油、山梨醇制剂,通过肛门给药,可以刺激直肠壁,反射性引起排便,并且具有润滑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有儿童装,更适合儿童使用。如果孩子出现大便干硬、排大便困难、腹胀等症状时,可以临时使用一次。用法是将开塞露的细长端轻柔的推入肛门,挤入10毫升左右药液。请注意,这个只是临时用药,宝宝如果长期便秘,还是需要就诊进一步明确原因。儿童装10ml/支

2

其他

其他改善便秘的药物如乳果糖、小麦纤维素,建议在医生系统评估后指导使用,在此就不再介绍了。

03

咳嗽祛痰篇

咳嗽同样只是一种症状,是机体正常的生理反射之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更重要。请不要盲目追求“一声不咳”的高标准,请相信,肺炎真的不是咳出来的。对于六岁以内的儿童,是不推荐使用镇咳药物的,建议给孩子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勤叩背,促进痰液稀释排出。如果痰很黏,可以适当考虑使用化痰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1岁内的儿童,不推荐自行用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宝妈咨询可不可以使用“德国小绿叶”和“日本面包超人”,我只能很诚恳的告诉你:海淘有风险,用药需谨慎!给孩子用的药,请一定要确定药物来源是安全正规的。

1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是一种粘液溶解性祛痰剂,能够使得黏液中黏蛋白的S-S链断裂,使得痰液稀释容易咳出。1岁以上儿童可服用,常用剂量:mg/次,每天2-4次。

2

盐酸氨溴索口服液

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同样能促进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溶解和排除,改善呼吸情况,1岁以上儿童可服用,具体剂量可参考说明书。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还有一种氨溴特罗口服液,包装跟第一个图片中的氨溴索很像,主要成份包含氨溴索;还有一味支气管扩张剂,不建议自行使用。购买时请认真阅读。

04

抗过敏药物

经常会遇到朋友半夜求救,家里小朋友晚上突然出现急性荨麻疹,又痒又可怕。现在过敏体质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过敏反应往往起病急,进展快,所以建议家中准备一种抗过敏药物。目前儿童推荐的抗过敏药物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相对于一代抗组胺药物,二代抗组胺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会相对更小,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氯雷他定建议2周岁以上儿童使用,具体用量是:2—12岁儿童:体重小于30公斤者,一次5毫升(5毫克)口服,一日一次;体重大于30公斤者,一次10毫升(10毫克)口服,一日一次。12岁以上儿童,一次10毫升(10毫克)口服,一日一次。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的用量:6个月到1岁儿童:每天一次0.25毫升(2.5毫克,约5滴);1到2岁儿童:每天一次或早晚各一次0.25毫升(2.5毫克,约5滴);2到6岁儿童:早晚各一次0.25毫升(2.5毫克,约5滴)或每天一次0.5毫升(5毫克,约10滴)。6岁以上儿童,每天一次1毫升(1毫克,约20滴)。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液虽然在6个月到2岁儿童也有临床用药数据,但小年龄组儿童急性过敏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果服药后无明显好转,需要尽快就医。此外,部分厂家用量会有出入,使用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

05

维生素AD

说起维生素AD,家长朋友们都不陌生。在各种权威指南如《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防治方案》、《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中均有明确建议:小剂量的每日补充法更为安全有效,且每日推荐剂量为:维生素A—IU,维生素D—IU。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维生素A和D的最佳配比是3:1。按照这个摄入量和配比来给中国宝宝补充维生素A、D才是安全且有效的。若是宝宝有免疫力差或额外的营养需求,3岁后可继续补充至青少年。目前临床比较常用是伊可新、星鲨、双鲸维生素AD滴剂。用量是:足月儿生后2周至1岁以内,维生素AIU,维生素D—IU;1岁以上儿童建议维生素AIU,维生素DIU--IU。早产儿推荐生后3个月内维生素D需要补充—0IU,3个月后改为—IU。其他类型的维量元素,如钙铁锌等,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建议家长盲目补充。

06

外用药篇

家有小宝宝,平时磕磕碰碰总是少不了,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所以外用药物,也是需要居家常备的。

1

碘伏

碘伏是临床上常用的外用消毒药水,如果不小心出现皮肤擦伤等外伤情况,在家里可以先用碘伏消毒,避免局部细菌感染,如果伤口比较小、浅,创面规整无污染,一般消毒后可以用无菌纱布包扎一下即可,每天坚持1次换药(如有弄脏则需要增加换药次数)。但如果出血不易止,伤口比较脏、创面比较大、深等情况下,需要无菌医院处置。

目前比较方便实用的是碘伏棉签,适用于干净小创口

2

无菌纱布和无菌棉签

无菌纱布和无菌棉签的用途很多,建议家中常备。

3

炉甘石洗剂

炉甘石洗剂是儿童皮肤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用无菌棉签涂在皮肤表面,止痒效果比较明显。到了夏天,可以用于蚊虫叮咬后止痒。

07

一个结实的药箱

需要敲黑板重点强调的是:家有宝贝,防范意识必须要强—所有药物一定要放到一个结实的药箱里锁好、放到柜子里,随用随拿。一定不要给孩子接触这些药物的机会!经常会在急诊遇到误服药物的小朋友,有些家长甚至都不确定自家孩子到底吃了几种药。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对家庭药物的管理,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08

提醒与建议

1.所有药物都有保质期,使用前请确认药物没有过期;2.开封后的液体,最好在密封下放阴凉处保存,目前具体可以保留多长时间尚有争议,建议可以购买最小剂量的包装,开封超过1周后就不再使用;3.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都有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包括抗过敏药物。副作用是不能避免的,过敏反应往往都很难预测,所以不管用哪种药物,用药后都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孩子,更需要家长耐心和细心的呵护。如果这个药物之前没有用药经验,药物成份、作用不明确,请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先写到这里了,抗生素和抗病毒之类的,建议还是需要医生专业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种类和用药疗程,在这里先不详细介绍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家长们都培养成一名儿科医生,而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家长在孩子生病的初期不慌张、不乱用药,不再大半夜满街跑找24小时药店,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医生们吧!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文:大连医院儿科张莉副主任医师张莉大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儿科肾脏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免疫协会儿童免疫分会委员、东北内蒙古儿童重症协作组委员。曾获大连医科大学优秀带教老师,大连医院优秀员工,优秀援青干部等荣誉。

专业方向:儿童遗尿症,新生儿专业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下午

精彩推荐

1、大连医院公告

2、大医二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最新流程发布

3、大医二院预约挂号十二种方式

4、医院,疫情期间的就诊选择

5、医院线上方便门诊——宅在家里“云”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zlff/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