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三伏天养生该注意的哪些全攻略

小暑与大暑之间有一个三伏天,这一段时间是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在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固定,伏期长短也不相同。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三伏天也是孩子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起居、饮食、运动等各方面:

1

起居

夏季的特征是昼长夜短,人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的,但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孩子的睡时间最迟不要超过夜里10点。

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影响孩子阳气的生长。

夏季养生尤其应该注重午睡。夏日中午,艳阳高照,最易使人伤暑,加之夏日夜短,更需要白昼午睡补充,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有利于气血的调和、颐养心气,能补充体力。健康午睡最好在午时(中午11点-13点),以1小时候以内为宜时间太长则适得其反,而且还会影响夜间睡眠。

2

饮食

三伏天,又闷又热,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出汗很多,会耗损津液和气,孩子容易虚弱,但同时又容易产生“上火”“湿热”。

所以饮食上的调理要跟上。饮食要以清淡、清补为原则,适当吃苦饮酸,尤其适合喝粥,粥是夏季最佳饮食,补气生津,健脾养胃,是“清补”最佳方法,介绍两款“清补”粥:

将绿豆、莲子、荷叶、芡实、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晾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热的功效。

绿豆莲子芡实粥

此外大米、山药、薏米、红小豆粥具有清热健脾,利湿的作用;大米、百合、莲子、荸荠粥,具有益胃、生津除烦的作用。这些都是不错的搭配(建议一岁以上孩子可以尝试饮用。生病时停服,或遵医嘱)。

山药薏米红豆粥

特别注意不能“贪凉”。贪凉喜冷,过多食用水果、冰淇淋等生冷饮食,会克伤脾胃,损害阳气,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过一个清凉的三伏天,反而损害孩子的健康,导致正气下降,给秋冬易发的鼻炎、感冒、气管炎等病症埋下祸根。

3

运动

要让孩子体质好,三伏运动要“低调”。常说“夏练三伏”,运动确实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让孩子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

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当然,也不能老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下降,应该适度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鲜明的体现。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人可以善巧的利用天地的能量来补足自身的缺少。

冬病夏治”是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使得阳气升发更旺,潜藏的邪气更容易被驱散,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虽然伏前灸过去不久,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天灸疗法这一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视,“上工治未病”,各医院积极推广天灸贴药这一为民项目。

天灸贴药治疗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运动系统痛证: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等。

温馨提示:7月12日为初伏贴药日

感谢您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zlff/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