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像镜,你可能会问的几个问题一

不等像(也叫像不等)分两大类——光学类不等像和视锥细胞密度类不等像;如果硬要说还有一类,就是同时有光学类和视锥细胞密度类两种不等像的复合不等像类型。

基于这个原因,也受限于科技发展水平,我们现在讨论的所有的“等像镜”或者“等像矫正技术”,都是通过解决光学类不等像实现的。事实上,这些光学类不等像矫正技术已经解决了绝大部分不等像问题。

?问题一:所有不等像都需要矫正吗?

之前写的《“像不等”与弱视的那些事儿》三部曲里,我提到了两眼有小的像不等时,我们的大脑视觉中枢是可以“容忍的”、感觉不到的;只有两眼像不等大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两眼像不等大到3.5~5%),才表现出双眼融合困难、疲劳感甚至无法融合。

抛开花费的原因,我认为即便两眼像不等很小,像不等也应该被矫正。这就好比,即便我们可以打开所有车窗通风来缓解夏天车内的高温,如果有条件使用隔热玻璃贴膜、空调来帮助消暑,就更好了……一样的道理。熟悉我的家长都知道,我是个不愿意提及钱的人;但必须承认,有时钱确实制约我们的想法。

?问题二:为什么说“等像框架镜‘失去了三十年’?”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的眼镜片材质以树脂为主;在此之前,眼镜片都是玻璃材质。

上个世纪20年代时,欧美已经有最早期的等像框架镜了——它的发明人是鼎鼎大名的德国光学先驱卡尔·蔡司(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蔡司镜片的创始人)。当然,当时的等像镜是使用玻璃磨制的。上个世纪70末~80年代末,也有少数国内镜片加工厂可以设计、加工玻璃等像镜。

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眼镜三厂老照片

等像镜的目标客户是成年屈光参差患者。对,你没看错,那时候没人注意到儿童有等像镜的需求。

玻璃等像镜加工技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因为屈光参差患者可以通过佩戴隐形眼镜(上世纪80年代)或做准分子激光手术(上世纪90年代)来更好的解决像不等问题了。而玻璃等像镜有加工周期长、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低、误差大、镜片沉重、镜框倾斜严重的问题。

二十年前,小儿眼科普遍还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yfcs/1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