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
一、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儿童
二、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行为主义
华生(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婴儿)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三、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口唇期(0-1.5岁);肛门器(1.5-3岁);前生殖器期(3-6岁)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埃里克森:八阶段: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干(0-1.5岁)
自住性对羞耻感(1.5-3岁)
主动性对内疚感(3-6岁)
四、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感知运算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自我中心(三山实验)、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六、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期
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一般特点
二、年龄特征
手眼协调(4-5个月)
自我意识萌芽(2岁左右)
爱模仿(3-4岁)
具体形象思维(4-5岁)
个性初具雏形(5-6岁)
三、基本趋势
教师资格证第四节: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身体发育规律及特点
基本规律:从整体到分化
从上到下
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
二、动作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类型:无意注意(无目标,无须努力),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规律:选择性,稳定性(3岁幼儿3-5分钟,4岁10分钟左右,5岁20分钟左右),分配,广度
注意的分散(大题):
原因:连续进行单调的活动;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的转移能力差;不能很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策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疑注意和有意注意
二、感觉的发展
(区分感觉和知觉)
新生儿发展最不成熟的是视觉,最成熟的是味觉
三、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圆—正方—半圆—长方—三角)
方位知觉(镜面示范)
距离知觉(悬崖实验)
时间知觉
适应现象(明适应,暗适应)
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同时对比)
四、观察力的发展
五、记忆的发展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大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增长)
记忆的策略:复数策略;组织策略;定位策略
六、想象的发展
1、分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看小说)和创造想象(写小说)
2、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大题):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想象具有夸张性(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淆想象与现实)
七、思维的发展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直观行动思维(2-3岁)
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典型特征
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3、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小孩子不能理解反话)、片面性(只能捕捉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固定性(认死理)选择
4、幼儿概念的发展
幼儿期的概念大多都是前科学概念
数的概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的概念
5、幼儿推理的发展:演绎推理、传导推理,内壁推理
6、幼儿理解事物的特征(简答):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八、言语的发展
1、学前儿童语言的种类:外部语言,过度语言(自我中心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发展阶段:前语言阶段(0-1),语言发生阶段(1-3)
3、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口语):语音、词汇、语法、表达能力
4、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5、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① 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安全的交往机会
③ 把语言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④ 教师良好的语言榜样
⑤ 注重个别教育
第六节: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1、情绪(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与情感(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2、情绪的分类:激情(爆发性);心境(弥散性);应激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美感
4、儿童情绪的特点
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
l教师如何引导家长注重幼儿的情绪发展?
5、情绪的作用(动机,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交往手段,促进性格的形成、影响身心健康)
6、原始情绪的种类:怕、怒、爱
7、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情绪的社会化(情绪中的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8、学前儿童的几种基本情绪
哭
笑
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经验相关的恐惧(4个月)、怕生(6个月)、预测性恐惧(2岁左右))
9、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告状)
理智感(好奇好问,破坏)
美感
10、(简答)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成人情绪的自控示范
积极鼓励和引导(正面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幼儿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简答、材料分析或论述):
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教会孩子调解自己的情绪(简答、材料分析或论述):
行为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教师资格证第七节: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个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系统: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3、个性的特征: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4、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
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
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
心理活动主观能动性开始形成
5、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从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到间接、远景占优势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6、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里特征,最早出现)类型
胆汁质(张飞),多血质(贾宝玉),粘液质(爱因斯坦),抑郁质(林黛玉)
7、巴普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神经质
8、针对幼儿气质类型的教育
了解、接受、不要轻易下结论,因材施教P86
9、性格(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结构:
态度特征(核心)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离职特征
10、儿童性格的萌芽(3岁左右):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
11、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自制能力不断发展、独立性不断发展
12、智力的发展
13、自我意识的发展(红点实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调节(控制)
14、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发展的特点(简答):
从依从性评价到独立性评价;
从个别方面的评价到多方面全面评价;
从局限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到有论据的评价。
自我控制的发展趋势(简答或材料分析):延迟满足的实验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到自己控制
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15、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16、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17、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正确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保证亲子沟通的始建于质量
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18、依恋的发展(6—7个月时形成)阶段:(认生是5-6个月产生)
无依恋阶段(0-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
特殊情感链接(6个月到3岁)
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的类型:回避型;安全性;反抗型
19、影响依恋的因素:稳定的照看者、照看的质量、儿童的特点(气质)、家庭的因素
20、同伴交往的意义(功能)(简答)
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促进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21、同伴关系的类型:受欢迎型的;被拒绝型的;被忽视型的;一般型的;矛盾型的。
22、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亲子关系的经验
托幼机构的因素:教师以及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幼儿自身的特点:性别、性格、气质、情感、长相
其他:姓名、出生顺序
23、性别的发展
1.5-2岁性别认同,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性别
3-4岁性别的稳定性,不随年龄、情景变化
6-7岁性别恒常性,不应外表变化而变化
24、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榜样,教养方式
移情(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简答):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和动机
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
移情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25、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和特点: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异(3—6/7岁)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
26、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简答):
幼儿攻击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了玩具而争吵、打架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
27、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简答):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播媒介,榜样
强化
挫折(直接原因)
28、抑制攻击行为的策略(大题):
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里需要;
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榜样法
强化法
消退法
暂时隔离法
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角色扮演法
移情训练
榜样示范法
善用精神奖励
29、幼儿能力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自然智力
第八节、幼儿的个体差异
1、适宜性的教学方式
资源利用模式
补偿模式
资料模式
个别化教育
性向与教学交付作用模式
第九节、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
教师资格证第十节、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
身体:发育迟缓、肥胖症、佝偻病、营养性贫血、弱视、龋齿、肺炎
心里:自闭症、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