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石岗讲给儿童的名人故事26秦

一、继承父业

秦孝公姓嬴,赵氏,名叫做渠梁。

赵渠梁的爸爸是秦献公赵连。赵连小的时候,正遇上秦国动乱,他为了躲避灾祸,逃到魏国。这时候,魏国刚刚从晋国分离出来,非常强大。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kuī)进行改革,推行法制,使魏国国富兵强。魏斯又任用战将吴起镇守黄河以西。吴起发动战争,夺取秦国许多土地和城镇。秦国由于混乱,国力弱小,只能忍气吞声。

赵连后来从魏国回到秦国,当上国君。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学习魏国,进行改革,而且还想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土地。他几次带兵打过黄河,都取得了胜利。但是,收复土地的愿望却没有实现。

后来秦献公赵连死了,他的儿子赵渠梁继位,历史上称为秦孝公。

赵渠梁当上秦国国君的时候,只有21岁,但是,他胸怀大志,一心要完成父亲秦献公的遗愿,让秦国强大起来,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土地。

二、颁令求贤

赵渠梁继位的时候,黄河以东有六大强国,齐国、楚国、魏国、燕国、韩国和赵国,形成六强并立的局面。秦国南面与楚国相连,东面与魏国相接,西面和游牧民族西戎交界,几个强敌把秦国夹在中间。各个诸侯国都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国就像蛮夷国家一样弱小,不堪一击。秦国被别的国家看不起,也不参加其他国家的会盟,闭关锁国,过自己的日子。

赵渠梁继位后,就想恢复他的祖先春秋霸主秦穆公的霸业,使秦国强大,他到处招募能帮助他成功的人才,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号召大家给他推荐有本事的人。他说:“如果有人能推荐优秀的人才,就奖赏给官职,分给土地。”

三、商鞅入秦

商鞅姓姬,公孙氏,所以叫做公孙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又叫做卫鞅。因为他后来被秦孝公封在商地,所以又叫做商鞅,或者尊称为商君。

公孙鞅少年的时候,聪明好学,他喜欢学习法家的思想,特别崇拜魏国的李悝和吴起,于是,他从卫国来到魏国学习,他的老师兼好友,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尸佼(jiǎo)。

公孙鞅来到魏国后,投奔魏国宰相公叔痤(cuó),公叔痤见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了自己的侍从官,官名叫做“中庶子”。

公叔痤治理魏国,带兵作战,都带着公孙鞅。公孙鞅替公叔痤出谋划策,出了许多好主意。他的才能很让公叔痤佩服。

后来,公叔痤得病了,他在临死的时候,向魏惠王魏罃(yīng)说:“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能,我死后他可以担任宰相治理国家。如果您不想任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让他投奔到别的国家,他如果到了别的国家,就会成为魏国最强大的敌人。”

魏罃见公叔痤病得很重,神志不清,认为公叔痤的话是病重乱说的,就没有放在心上。

魏罃走后,公孙鞅来看望公叔痤,公叔痤就告诉公孙鞅说:“我推荐你接我的班,当宰相,魏王没有答应。我就建议魏王杀死你,你赶快逃走吧。”

公孙鞅说:“魏王既不会听你的话,让我当宰相,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我不用逃走。”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没有立即离开魏国。过了一段时间,他听说秦孝公赵渠梁发布了“求贤令”,招募人才,他就向西投奔了秦国。

四、三试秦公

公孙鞅来到秦国,通过大臣景监的推荐,见到了秦孝公赵渠梁。

公孙鞅为了试探赵渠梁的真实想法,看看他对秦国变法有多大决心。

第一次见面,公孙鞅给赵渠梁提出,秦国要想强大,就要学习古人,实行“帝道”。“帝道”就是国君要无为而治,靠自己的良好品德,影响朝中大臣,尽量让他们去做事,国君也不要干涉国家政治和经济,让人民自由生产和发展。

赵渠梁觉得,“帝道”根本不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因为秦国当时已经非常混乱,贵族手中占有大量土地,而人民却耕地很少。“无为而治”根本不能让贵族让出手中的耕地,秦国依然富裕不起来。

赵渠梁听着公孙鞅讲“帝道”,他认为是老生常谈,不感兴趣,他竟然眯着眼睛睡着了。

第二次,公孙鞅又求见赵渠梁。赵渠梁问他:“先生还有没有好的建议?”

公孙鞅就告诉赵渠梁,秦国要想变强,就必须实行“王道”,就是国君要靠“道德”和“仁爱”治理国家,影响百姓。让百姓都相亲相爱,建成一个和谐社会。

赵渠梁听着也不感兴趣。赵渠梁想,秦国国家混乱,人民很久都不亲近。而且秦国国力弱小,时刻面临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实行王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以,赵渠梁对公孙鞅的话一点兴趣都没有。

公孙鞅离开后,赵渠梁对景监说:“你推荐来的人是个疯子,满嘴胡说八道。”

景监被赵渠梁训斥,就埋怨公孙鞅,不该给国君讲些没用的建议。公孙鞅说,下一次,一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赵渠梁。

又过了五天,景监再一次请求赵渠梁召见公孙鞅。赵渠梁勉强答应了,说:“最后再见他一次,如果再没有什么新鲜的主张,就让他赶快滚出秦国去”。

这一次见面,公孙鞅讲给秦孝公自己真实的主张。公孙鞅说,秦国要想发展壮大,收复失地,最后消灭六国,就必须实行“霸道”,用法家的办法治理国家。

赵渠梁对公孙鞅的主张非常感兴趣,两个人谈了三天三夜。开始,赵渠梁还坐在高台子上,后来,被公孙鞅的话吸引住了,就搬着座榻坐到公孙鞅跟前来了。

公孙鞅把自己的建议和计划整个说了一遍,赵渠梁最后说,行“帝道”和“王道”,要等待太久,他没有这个耐心,人人都想名扬天下,我怎么能默默地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行“霸道”能及时看到国家富强,这才合他的意思。

于是,秦孝公开始任用公孙鞅进行变法,实行“霸道”。

五、舌战贵族

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变法。所谓变法,就是改变过去的许多法律和制度,重新建立新的法律和制度。但是,过去的法律和制度,代表着许多贵族和大臣的利益,所以,秦孝公很担心贵族和大臣反对,于是,他就召集大臣和贵族商量这件事。

贵族代表甘龙、杜挚(zhì)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学习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守古代礼法不会走邪路。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如果变法带来的好处没有超过现在实际收益的百倍,就不足以弥补动荡带来的损害,那么就不应该变法。

公孙鞅反驳他们说:“以前的朝代,制度法律各不相同,应该去学习哪个朝代的法律呢?古代帝王的制度都不相互继承,有什么制度可以模仿呢?”

公孙鞅接着说:“治理国家,不一定要用一样的法律制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过去,商汤、周武王就因为不守旧尊古,才建立了新的朝代。而殷纣王灭亡,就是因为不懂得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变旧法,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新法,才是正确的。”

公孙鞅的话,让甘龙和杜挚哑口无言。

六、立木取信

公元前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在秦国开始变法。秦国颁布了变法的法令。奖励农民种田,打击商人经营,减少贵族耕地和特权。让贵族参加生产劳动,国家根据土地面积收税。

新法颁布之后,老百姓都不相信,公孙鞅就想了一个主意。他先叫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奖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

有的说:“这大概是公孙鞅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你瞧我我瞧他,就是没一个人上去扛木头的。

公孙鞅知道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但是,仍然没有人去扛。

就在大伙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说:“我来试试。”他说着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公孙鞅立刻派人赏给他五十两金子。

这件事立刻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公孙鞅说话算数,可以相信他。

接着,公孙鞅又颁布命令,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就是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把老百姓按照军队的编制组织起来,实行军事化管理。如果有一人犯法,其他人都要治罪。实行这种方法是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举报。别人犯罪不告发就要腰斩,告发的人就像在战场上杀敌一样受奖赏。

法令把贵族世世代代享受的特权取消了,打仗立功的人,就能成为新的贵族。

新法颁布一年后,许多人还是认为新法实行不了,都持怀疑态度。这时候,秦孝公赵渠梁的儿子赵驷触犯了新法。赵驷是太子,按过去的法律,太子是不能被判刑的。公孙鞅就对赵渠梁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层的人不把它当回事。所以,必须惩罚太子。但是,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没法行刑。根据连坐的法律规定,可以处罚太子的老师。”于是,太子的两位老师赵虔和公孙贾被割掉鼻子,并给脸上刺上字。赵虔是赵渠梁的大哥,敢对国君的哥哥动刑,在秦国引起了轰动。

秦国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再不敢触犯新法了。

七、迁都咸阳

秦国过去的国都在栎(yuè)阳,贵族和王族都居住在那里,干扰变法,为了摆脱旧贵族对国君的控制,秦孝公就命令公孙鞅在渭河北岸,修筑新的国都。新的国都北依九嵕(zōng)山,南临渭河,根据山南水北都是阳面的说法,取名为“咸阳”。

咸阳往东可以直通函谷关,有利于秦国往东发展,逼近六国,争霸天下。

公元前年,公孙鞅亲自设计,参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城阙宫廷。一年后,秦国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咸阳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国家的首都。

这一年,秦孝公赵渠梁又命公孙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就是把土地分成像“井”字那样的小块,周围的土地由农民耕种,中间的土地归贵族所有,由农民代替贵族耕种。

每个农民长大成人,就会分到一块土地,但是,等他死了,土地就会被国家收回,重新分配。因为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在井田里,都不愿意投资修建水利,也不好好耕种,所以,土地收成很低。

公孙鞅变法,就是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归私人所有,而且可以子孙继承。这样,农民为自己耕种,积极性就更大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国家就能收到更多的赋税。赋税就是田赋和税收的总称。田赋就是农民要交给国家的粮食。

“阡陌”就是田地的地界,不同人耕种的土地,用地界分开,南北走向的地界叫做“阡”,东西走向的地界,叫做“陌”。“开阡陌”就是把地界打开,土地不再归贵族所有,谁有能力耕种就归谁所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公孙鞅这些变法措施,让没有土地的农民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就能获得土地,秦国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增产,秦国开始丰衣足食,国力变得强大起来。

八、奖励军功

公孙鞅还改变了秦国的爵位制度。他把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根据士兵在战场上杀敌的人数,奖给爵位,同时还奖给田地和住宅。秦国的士兵只要杀死敌人一个军官,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同时获得田地一百亩,住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杀敌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赵渠梁和公孙鞅利用奖励战功的办法,鼓励士兵英勇杀敌。士兵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变得残忍,打仗不怕牺牲,非常勇敢。秦国的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了。

九、秦国争霸

秦国变法后,粮食增产,军队战斗力增强。就开始实现收复失地,称霸诸侯的梦想。

公元前年,秦孝公和公孙鞅利用魏国攻打赵国的机会,出兵攻打魏国,打败了魏国河西守军,并占领少梁。公孙鞅作为战场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及外交才能。

此后,魏国再次进攻赵国,攻占赵国国都邯郸,赵成侯赵种赶忙向齐国、楚国求救。齐国、楚国都派出援军。齐国由田忌和军事家孙膑率领的军队在桂陵打败魏军主力。楚宣王熊良夫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秦孝公赵渠梁和公孙鞅趁魏国国内空虚,由公孙鞅亲自率领军队,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公孙鞅还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后来,公孙鞅率领秦军,在西鄙之战中,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公子魏卬(áng),魏惠王魏罃只好把河西之地还给秦国,魏鎣叹气说:“后悔当年没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公孙鞅。”

公孙鞅因为功劳很大,赵渠梁就把商地十五座城池封给他,从此,公孙鞅就称为商鞅,尊称商君。

十、凄惨辞世

公元前年,秦孝公赵渠梁去世,年仅43岁。太子赵驷即位,历史上称为秦惠王。

赵驷因为曾经受过商鞅的处罚,一直对商鞅怀恨在心,同时受到处罚的赵虔等人,就诬告商鞅谋反,赵驷就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想逃出秦国,他跑到边境,想要住宿,旅店的主人告诉他,商君有令,客人必须要有身份凭证,否则不能入住。他只好离开,住在野外。

商鞅想回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为他曾经打败过魏军,而且俘虏了公子魏卬,拒绝他进入魏国边境。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商地。秦惠王赵驷派兵追来,商鞅带领家兵守城,最后战败被杀,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赵驷还下令杀了商鞅的全部家人。

商鞅虽然被杀了,但是,商鞅制定的新法却没有被废除,秦国因之而强大起来,为以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十一、千秋功罪

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势力,破除了旧的土地制度,奖励军功,使国家变得强大。他主张“明法”,就是要国家积极宣传法律条文,让百姓都知法懂法,根据法律条令来执行。而且他还敢于对王族行刑,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但是,商鞅变法,鼓励和刺激了人民的欲望。连坐制使秦国诬告成风。奖励军功让秦国军队嗜杀成性,秦军在作战中,大多将俘虏杀死,割掉头颅,非常野蛮。商鞅还主张国君要对手下和人民耍弄权术,使秦国政治越来越黑暗。秦国最后虽然统一六国,但是,也在短时间里灭亡了。

石岗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tingjiudian.net/yczz/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