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玲陈林义
★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呈现规律地周期出现,每周期常为48小时,亦有72及96小时者。
特点:本病多发生于3岁-4岁幼儿,正常日可为正位眼、隐斜或轻度的内斜,而且双眼视功能良好,斜视日斜视角常在60三棱镜以上,日久可转变为恒定性内斜视。
本病发病原因不明。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大多需要手术矫正眼位,手术是按斜视日的斜视角计算。
★微小斜视★
又称为单眼固视综合征。常因手术后残留的斜视,未经矫正的屈光参差等导致黄斑中心凹功能的抑制,以及新生儿视网膜出血或影响黄斑部发育的疾病所致。其临床特征如下;
①斜视角多在10?以内,且多为内斜,常规角膜照影及交替遮盖不易发现。
②斜视眼多同时伴有弱视,屈光检查多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及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
③因黄斑中心凹功能抑制,故中心融合不良,但周边融合功能多正常。
本病可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诊断:
a.4?底向内检查法:如将4?底向外置于一正常人右眼前,该眼向内转动,左眼则向外作同向运动,见图20.1-(1)
,为了克服复视,左眼又迅速地向内复位,见图20.1-(2),说明双眼均无中心凹抑制;
如将4?底向外置于一患者左眼前,若该患儿两眼均无以上反射性移动,说明左眼有中心凹抑制,因三棱镜将物象移在抑制性暗点内,不可能引起反射性刺激,见图20.1-(3);
如再将4?底向外置于该患儿右眼前,右眼向内转动,左眼也向外作同向运动,但左眼不向内作复位运动,进一步证实该患者左眼有中心凹抑制,见图20.1-(4)
b.Worth四点灯检查法:四点灯置6米处,投影为1.25゜以检查黄斑中心凹功能;四点灯置33厘米处,投影为6゜,可检查黄斑部周围的功能。正常者无论远近均能看见四个灯;有中心抑制者用远用四点灯检查常被抑制,但其周边融合尚存在,故近用四点灯检查仍正常,见图20.2.
(1)患者戴一副红绿眼镜注视6米处四点灯,
(1)患者戴一副红绿眼镜注视6米处四点灯,
正位眼
左眼抑制
右眼抑制
复视
c.Bagolini线状镜检查法:双眼通过线状镜注视前方灯光时,正常者可以看见两线相互垂直交叉,交叉点的上方为一亮灯;若相互交叉的线条在灯光处中断,则说明该眼黄斑中心抑制,见图20.3.
(1)Bagolini镜在镜架上注视6米处点状光源
眼位正者为正常视网膜对应,斜视者为异常视网膜对应右眼中心凹抑制(但仍有周边融合)
右眼完全抑制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本病系突然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斜视多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其发生与单眼遮盖致使融合机能遭到破坏有关;也有人认为,未经矫正的近视,阅读距离过近增加了内直肌的张力,外展融合储备力对其失去控制而发生。其临床特征为:
①发病突然:患者自觉复视\斜视先后相继发生或同时发生。
②复视呈同侧水平性,看远时复像间距离大,看近时复像间距离小;但在同一距离,各方向注视复像间距离相符。
③眼球各方运动正常。
④斜视角多在10?-40?之间。
⑤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
治疗:如斜视角小,复视能耐受者可门诊观察;或用低度压贴三棱镜底向外分置两眼消除复像;如斜视角大,待病情稳定后手术矫正眼位。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本病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共同特征,发病原因不明,临床极少见。其临床特点如下:
①发病早,多在2岁左右。
②发病初期多为内斜视,以后逐渐转变为外斜视;亦可开始为外斜视,以后又出现内斜视。
③斜视角不稳定,视近时多为内斜视;看远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呈外斜视。
④患儿多伴有中、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及单眼或双眼弱视。
治疗: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戴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门诊观察,如经常处于外斜眼位,而且斜视角大可手术矫正。
陈林义教授
著名小儿斜弱视专家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科普文章是特殊型内斜视,大家一定很惊讶,原来斜视还可以有这么多的特殊类型。当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斜视时,不要慌张,要注意观察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斜视的变化情况,在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诉说病史,以便更好的配合医生诊治。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