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经常询问,现在有XXX控制近视的方法,隔壁老王的孩子使用下来很有效,我的孩子适合吗?……
的确,目前流传的各类近视治疗的方法五花八门,梅花针、耳豆、艾草灸眼仪、针灸、按摩、训练仪器、特效眼镜、中药药敷、走鹅卵石路、缩短眼轴的仪器、户外活动、角膜塑形镜、特殊设计的隐形眼镜……
有的方法的确是有效的,也有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普通人的确真伪难辨。
儿童近视防控也是属于医学领域,其专业化程度相当高,近视防控技术是否有效,同样是要通过多方复杂、长期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观察和论证后才能应用的。
所以,一项近视防控技术是否有效,不能以个体的感受来判断。
举个例子: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些病不用治疗也会自动痊愈,例如口腔溃疡,感冒等,有些病即使只吃安慰剂,在心里暗示下也能痊愈。疾病自愈和安慰剂效应的发现,使得医生对药物和疗法的有效性确定更谨慎了,需要做实验研究来确认有效性。
首先我们得把一定数量(大样本)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为什么要大样本?因为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为什么要随机呢?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当然,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然后根据结果统计,只有第三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两组,才能证明该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真实的。
为什么要双盲?
后来人们发现:假如参加研究的医生知道自己管理哪一组病人,就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病人产生暗示:我知道你是安慰剂组,而我希望该疗法能被认定,我就会暗示你,你现在吃的是假药。或者,我知道我管理治疗组,我会更加认真细心,从而使三组病人并不是处于公平的位置。——来自医生的主观偏见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把医生的眼睛也“蒙起来”,把所有数据加密,连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组,而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就是双盲。这样就可以屏蔽来自医生的主观偏见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了。
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医学界公认的确定治疗疗效的方法,是一把严格的利剑,无情地砍掉了虚假的疗法。同样,假设有一种近视防控技术,要证明其有效,也要通过这个大样本、随机、双盲的对照试验结果来证明。
怎么样去查阅相关的研究结果呢?不要去“百度”!我国的互联网资源很多,但内容良莠不齐,虚假信息多。我们需要在“科技期刊数据库”查询。
如果英文好,优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