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真的会随年龄自愈吗
我们都知道,抽动症的危害是极大的,不单单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试想想,如果你身边有个抽动症患者突然发作,我们可能会完全被吓到以致不知所措,有人会说,抽动症不会经常发作,除非遇到非常大的刺激,一般都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自愈,但是,真的会是这样吗?那么对于治疗儿童抽动症又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医院专家怎么说。
少部分患儿可以自愈,大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有的抽动不易被家长发现,如肚子抽动。有部分病人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及不适当的重复刻板的词句。
有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至少有30%出现秽语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等。抽动症有自愈的倾向,但自愈率极低,只有5%左右,大部分抽动症患者随着病情时间的增长而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并且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因此及时治疗是关键。
那么对于患儿来说,除了在身体上有异于常人的一些表现,在生活交际上,抽动症的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容易成为品行不端者。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所以,对于抽动者来说,这一危害是巨大的,可家长们往往会忽视,认为这一疾病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好了,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要时刻注意患儿的状态,医院进行诊断和检查,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因此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还有好消息,儿科名医现场看诊!
关于儿科的针对性治疗,约专家?问费用问题等,大家可以点击文章底部阅读阅读原文,在线免费为大家解答!
齐鲁名医刘士东主任
刘士东,医院门诊主任,对各类儿童疑难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刘艳霞主任
刘艳霞,医院(医院)门诊主任。多年以来,主要从事儿童皮肤病外科临床工作,对小儿胎记、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常见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尤其是对各种良性肿瘤及病变的早期诊断、中医药治疗、微创治疗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李志国主任
从事外科血管瘤临床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多次参加全国性胎记的学术论坛,治疗方案多次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对血管瘤的治疗、尤其是各种婴幼儿血管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等的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韩爱梅主任
韩爱梅,医院门诊主任,从事血管瘤治疗多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治疗技术,擅长治疗常见婴幼儿血管瘤,如淋巴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等等,另外对于微创治疗静脉畸形也有一定的造诣。多次受邀参加国内知名血管瘤论坛,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隋振功主任
现任医院(医院)科室主任,从业期间对血管瘤、胎记的治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擅长治疗常见婴幼儿血管瘤,如淋巴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等等,另外对于微创治疗静脉畸形也有一定的研究。
杨庆超主治医师
医院主治医生,主要从事婴幼儿常见多发病和儿童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临床工作多年,一直